葫蘆巴與葫蘆殼只一字之差,有人誤認(rèn)為是一種藥。其實(shí)它們是不同科屬植物且功效各異的兩味藥。
葫蘆巴:又稱蘆巴子、苦豆、香草,為豆科植物胡蘆巴的干燥成熟種子。性溫,味苦,入腎經(jīng)。據(jù)測(cè)定,含有龍膽寧堿、番木瓜堿、膽堿、胡蘆巴堿等成分,具有溫腎助陽、散寒止痛的功效,用于治療腎臟虛冷、腰膝酸軟、小腹冷痛、陽痿不舉、小腸疝氣、寒濕腳氣等癥?!侗静菥V目》載:“胡蘆巴,右腎命門藥也,元陽不足,冷氣潛伏,不能歸元者宜之。”《本草正義》亦載:“胡蘆巴,乃溫養(yǎng)下焦,疏泄寒氣之藥,后人以治疝瘕、腳氣等證,必系真陽式微,水寒氣滯者為宜,茍挾溫邪,即為大忌?!?/p>
葫蘆殼:又名抽葫蘆,為葫蘆科植物瓢瓜的成熟果皮,每年秋季采收成熟而未老的果實(shí),去皮藥用。加工成飲片的葫蘆殼呈瓢狀,多碎成塊片,外表面黃棕色,較光滑,內(nèi)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,松軟,體輕,質(zhì)硬,斷面黃白色;聞之氣微,口嘗味淡。葫蘆殼性平,味甘,入心、小腸經(jīng),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,用于治療面目浮腫、水腫腹水、腳氣腫痛等癥。利水消腫常與豬苓、茯苓、澤瀉等藥同用;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形成腹水的病癥,常配伍蟲筍同用。可煎湯內(nèi)服,一般用量在10~30克,或煅存性研末服用。《醫(yī)林改錯(cuò)》中載有抽葫蘆酒一方,用以治療水腫臌脹。制法:以黃酒入葫蘆內(nèi)煮一時(shí),取酒適量飲用,不可令其醉。脾胃虛寒者禁服。
由此可見,這兩味藥,一個(gè)是溫腎助陽藥,一個(gè)是利水消腫藥,兩者不能混淆或互相代替使用。